文物保存中選擇恒濕還是恒溫恒濕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對文物重視程度的加深,恒溫、恒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各類文物的保存中,其中最多的是博物館等國家場館,由二十年前的自然環境保存到十幾年前的恒濕再到現在廣泛被推廣的恒溫恒濕,文物的保存環境在一步步的完善,這一點非??上?。可作為使用者一方,到底是應該選擇恒溫恒濕還是只選擇恒濕呢,有人說肯定是選擇恒溫恒濕,因為每一件文物都有一個最適宜它的溫度和濕度,在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中保存能將文物的壽命延長的最長,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在實際選設備中是不是這樣子呢,未必。 首先普及幾個知識點: 1、密封是恒濕的前提,調濕是調節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所以調節過程中柜子的換氣率越小越好,目前一般文物柜可以做到24小時4次。 2、保溫是恒溫的前提,這和冰箱的原理類似這里不再解釋。 3、文物保存的最佳環境:無溫度差、無濕度差、無風,無光照。
先說一下本文的結論: 1、柜子保溫性良好用恒溫恒濕,如庫房文物儲藏柜。 2、柜子保溫性不好的用恒濕,如博物館觀賞柜。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當前市場上的文物展柜和環境控制器如下圖的安裝方式得出來的。 上圖中文物柜子的上方空間放置文物,下方空間放置環境控制器,紅色米字位置為溫濕度監控點,環境控制器和文物空間由進回氣口實現氣體循環達到文物環境的恒溫恒濕。 理論上來講,這種系統可以實現柜內溫濕度控制,前提是柜子嚴格密封和嚴格保溫。但實際工程中與理論值往往差別巨大。 先說恒濕:按實際工程中柜子來計算(標注1),若實現內外濕度差20(標注2)個百分點,調濕機實際調節的空氣量為每天15立方。則調濕機需要每天從/向空氣中抽/送65mL水,調濕機的風量僅需要4CMH(標注3),這樣不僅能起到調節柜子濕度的作用,這樣的風量也可以保證柜子內部的濕度基本上是一樣的,也不會對文物有任何損害。 再說恒溫(標注4):按實際工程中5m3展柜來計算(標注5),以升溫為例,由于柜體沒有做保溫,而鋼板的導熱性能良好,所以柜內溫度分布大體上如下圖紅弧線所示,隨著半徑越大溫度逐漸接近柜外溫度(C點最高,A點最低),整個柜體的導熱功率為250W/S.℃。即若實現A點高于環境溫度1℃,則調溫器最小的加熱功率為250W。出口溫度(C點)需要達到溫升8.5℃(標注6)。 1、若以A點為監測點,若要達到A點溫度高于柜外溫度5℃,則需要調溫器加熱功率為250×5=1.258kW。出口處C點的溫度高于環境溫度為8.5×5=42.5℃。A點和C點的溫差為42.5-5=37.5℃??上攵獙⑽奈锓胖迷谶@樣的柜子里會是什么樣的結果,這是理論最差值。 2、若以C點為監測點,若要達到C點溫度高于柜外溫度5℃,則需要調溫器加熱功率為250÷8.5×5=147W,這樣的加熱功率在A點溫升為0.588℃,幾乎可以忽略,這是理論最好值。 3、若以B點為監測點,則結果為A點和C點的中間值,具體值因為柜子機器的安裝方式與B點的實際位置不同而不同。但此種做法也會使文物處在溫度不穩定的環境中,就像氣溫不穩定人容易生病一樣,反而不利于文物的保護。 以上僅考慮到了最好柜子上層的溫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調溫器要放在下層狹小的空間內,取以上1和2的中間值700W計算,若要實現700W制冷,則調溫器要有相應的熱量輸出,以當前空調行業能效比中值3.0計算,調溫器要在柜子的下層輸出910W的熱量,這樣的功率對這樣小的空間是很難承受的,這也是專業調溫裝置空調的外機都放在室外的原因。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們不建議沒有保溫層的文物柜選擇恒溫設備,有恒濕就足夠了。
標注1:柜子容積為5m3,換氣量為4次/天。 標注2:此處為平均濕度差,實際在0--50之間。 標注3:人正常呼吸的風量為1CMH。 標注4:本文按無保溫薄鋼板陳列柜計算,因為有保溫的柜子保溫效果差異明顯導致計算結果差異巨大。 標注5:按柜體長×寬×高為2880mm×800mm×2200mm板厚1.2mm計算。 標注6:以一般小型恒溫恒濕機出風量85m3/H計算。 |
- 上一條《博物館展柜玻璃》行業標準正式發布
- 下一條海天恒通文物柜恒濕機